天天夜日日日日碰日日摸日日澡,日韩女人一级_完整无删减版

 

共譜十年華章 奮楫百年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語言文字事業改革發展成就

來源: 發表時間: 2022-06-28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語言文字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安全資源、戰略資源。語言文字事業是一項基礎性、全局性、社會性、全民性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強國必須強語,強語助力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語言文字戰線胸懷“國之大者”,砥礪奮進、開拓創新,推動語言文字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和歷史性成就。

      這十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關于語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語言文字事業發展舉旗定向,提供強大思想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為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國務院對語言文字事業作出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全面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2020年,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四次、新時代第一次全國語言文字會議,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國務院批準調整新一屆國家語委,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視。

      這十年,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多語言國家推廣通用語言文字的成功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努力培養愛黨愛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十年來,語言文字戰線依法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堅定不移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從70%提高到80.72%,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比例超過95%,文盲率下降至2.67%,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民族參與偉大復興進程和共享偉大成果貢獻了力量。

      實施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與國務院扶貧辦等開展“推普脫貧攻堅”戰略合作。不斷加大投入,面向教師、青壯年勞動力、基層干部、語言文字工作者等重點人群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十年來培訓逾千萬人次。建立東西部合作機制,組織開展東西部對口支援,實現“三區三州”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全覆蓋。組織動員青年力量,開展推普志愿服務,中央財政專項支持986支團隊1.1萬余名大學生,輻射帶動數十萬高校大學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線。2019年召開“中國語言扶貧與人類減貧事業論壇”,發布《語言扶貧宣言》,建設“語言扶貧”APP等學習資源平臺。幫助貧困人口通過學習普通話走出大山、走向社會,實現就業、脫貧致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語言力量。

      實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助力推進共同富裕。按照“聚焦重點、全面普及、鞏固提高”的新時代推普工作方針,開展民族地區推普攻堅、農村地區推普助力鄉村振興,以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普及“三大行動”。重點開展面向中西部重點省份實施的“一地一策”,面向民族地區的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專項計劃,面向廣大農村地區的語言文化助力鄉村“五大振興”方案,面向城市地區的語言服務能力提升等項目。目前,該工程計劃全面實施,民族地區幼兒園已基本實現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保育教育活動,為實現2025年全國范圍內普通話普及率85%的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學校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陣地,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制定《中小學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標準》,持續開展語言文字工作達標校建設,33萬多所大中小學達到建設標準。實施“語培計劃”“優師計劃”“國培計劃”等項目,加大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能力培養培訓力度。學校語言文字工作更加規范、育人環境更加優化,教師教學能力、學生語文素養顯著提升,語言文字工作在鑄魂育人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加強規范標準體系建設,為滿足語言文字應用需求提供基礎保障。組織制修訂31項語言文字規范標準,規范標準覆蓋領域不斷拓展。2013年國務院頒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集數十年漢字規范之大成,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主導修訂完成國際標準《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進一步提升漢語拼音的國際影響和作用。發布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日、俄文)系列國家標準,為交通、旅游、文化、體育、餐飲等10多個服務領域常用的公共服務信息提供規范譯文,為全面提升外語服務能力提供支撐。2018年,《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發布實施,我國3300多萬聽力和視力殘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話”和“規范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滿足聽力殘疾人手語使用者在奏唱國歌場合,規范、統一、嚴肅使用手語表達國歌的愿望。累計發布13批外語詞規范中文譯名,有效引導社會規范使用字母詞。漢語拼音拼寫、古籍印刷字形等一系列規范標準,滿足社會語言文字應用迫切需求。

      這十年,深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文化自信更加堅定,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向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致賀信,指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賀信引起強烈反響,催人奮進。語言文字戰線充分發揮語言文字在立德樹人、文化傳承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召開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制定《“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聯合中央宣傳部等八部門,啟動工程實施。整合全國優勢力量搭建協同攻關創新平臺,深入挖掘闡釋古文字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首批共有16家高校和文博單位入選,420多名專家學者參與工程建設。推動“強基計劃”實施,促進古文字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古文字研究呈現有人做、有傳承、有發展的可喜局面。

      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打造系列品牌活動,連續舉辦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涵蓋“誦讀中國”“詩教中國”“筆墨中國”“印記中國”四大賽事。策劃舉辦七季中國詩詞大會、三季漢字聽寫大會和成語大會,掀起全社會學習中華經典文化的熱潮,全網累計播放量超過40億人次。打造經典優質資源,建設近2萬分鐘從先秦到當代的“中華經典資源庫”,免費向社會開放,滿足廣大群眾高品質文化需求。邀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余位播音員主持人錄制“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為廣大師生奉獻“最好聽的語文”。

      實施“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整理譯寫1000余條反映國家和中華民族話語體系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思想文化術語,出版四大系列圖書,建成5個開放的思想術語數據服務平臺,形成“圖書+數據庫”的立體化產品體系。開展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大賽、戲劇化課堂等品牌活動,吸引10多個省份100余所學校3萬多名師生參加,極大豐富了青少年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與“一帶一路”沿線28個國家開展32個語種的國際版權合作,助力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

      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自2015年起,開展對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共完成1700多個田野調查點的調查,范圍涵蓋全國31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的120余個語種及其主要方言,收集原始文件數據超過1000萬條,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打造系列標志性成果。其中,《中國語言文化典藏》(20卷)和《中國瀕危語言志》(30卷)得到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分別獲第九屆中國出版集團出版獎和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傳承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021年,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單位,打造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篳路藍縷、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輝煌歷程,在全國觀眾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中掀起黨史學習熱潮,全媒體傳播最高突破10億次。組織編寫《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紅色印跡手繪本》,手繪了近400處重要革命舊址,生動描繪中國革命發展歷程,獻禮黨的百年華誕。

      加強與港澳臺地區語言文化交流合作。服務港澳普通話培訓測試,與港澳15所高校(單位)合作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6萬余人次。舉辦港澳中小學教師普通話培訓、港澳學生語言文化夏令營、兩岸大學生漢字創意設計大會等活動,覆蓋10余萬人次,進一步增進港澳臺同胞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建立兩岸語言文字交流合作協調機制,兩岸共建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合編《兩岸常用詞典》《兩岸通用詞典》《中華科技名詞大詞典》系列工具書,舉辦系列學術研討會等,解決兩岸民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語言溝通問題。制作《潮平兩岸闊》紀錄片,追尋兩岸共同的語言文化根脈。

      這十年,主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十年來,語言文字戰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實際行動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手冊》《“一帶一路”國家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等研究成果,語言工具書、語言數據庫等語言服務系列產品,助力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通過京津冀語言文字工作協作機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研究機構等舉措,整合優勢資源,構建合作機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為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提供語言助力。研發跨語言冬奧術語庫、冬奧智能問答系統、語言翻譯服務系統,為北京冬奧會代表團按中文筆畫順序入場提供標準服務,有力提升北京冬奧會語言服務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特別是建成8個語種對照、包含13.2萬條術語的跨語言冬奧術語庫并組織編寫《冬奧會體育項目名詞》,紙質內容與術語庫融合聯動,系冬奧語言服務歷史首創,兩項成果作為北京冬奧會文化遺產,將服務未來更多冬奧盛會,為促進冬奧文化傳播、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積極作用。

      全面開展國家應急語言服務。2020年初,針對援鄂醫療隊伍遇到的方言障礙,指導北京語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聯合相關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和出版機構,自發成立“戰疫語言服務團”,推出“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語通”等應急語言服務產品,服務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指導29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為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中急需克服的語言障礙提供語言服務。

      推動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發展和資源建設。緊緊圍繞信息時代語言生活需求,實施“語言文字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工程”,成立語言智能研究機構,推動智能語音、智能寫作等技術深入發展,加大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力度。上線包括35款歷代書法名家字體的“中華精品字庫”、轉換準確率達99%的“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涵蓋古今各個時期8萬多漢字的形、音、義、用、碼信息的“漢字全息資源系統”、收錄各類語言資源近千項的“國家語委語言資源網”等平臺資源,積極促進語言智能技術服務國家需求和社會發展。建設國家語言資源服務平臺,有力推動語言資源開放共享,打造國內匯聚語言資源的權威網站、國家語言服務能力建設的示范平臺。建設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為國內外中文學習者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和智能化學習路徑,建成兩年即發展用戶600萬人、覆蓋全球182個國家和地區,平臺總訪問量突破億次。

      這十年,持續深化語言文字交流合作,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十年來,語言文字戰線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推進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制定發布首個面向外國學習者、全面評價其中文水平的規范標準《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并積極推動走向世界,已向海外發布8個語種對照版,與20多個語言教育機構進行標準對接。建立海外普通話水平測試站,打造中文水平考試(HSK)品牌。中文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隨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而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旅游組織等10個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將中文作為官方語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人數超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近2億。

      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2014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蘇州共同舉辦以“語言能力與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為主題的世界語言大會并發布《蘇州共識》;2018年在長沙共同舉辦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發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海外出版英、俄、日、韓文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擴大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國際影響力。

      加強雙邊和多邊語言文化交流。推進中俄、中法、中德以及中國與東盟等雙邊和多邊語言文字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的“國際朋友圈”。舉辦中俄語言政策論壇、首屆中國—東盟語言文化論壇,填補中俄、中國與東盟高層次語言文化交流的空白。舉辦中法語言政策與規劃研討會,簽署國家語委首個雙邊合作協議《國家語委與法國文化部關于語言政策交流合作協議》。自2017年,以“語言,讓世界更和諧,文明更精彩”為主題,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和“語言科技與人類福祉”等系列國際語言文化論壇,填補世界華語區空白,吸引近百位國際組織代表和外國駐華使節參加、近千位專家參與交流研討、十余萬人次觀展。

      這十年,加快推進語言文字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語言文字工作格局不斷健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十年來,語言文字戰線堅持固本強基、守正創新,不斷提升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語委統籌、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管理體制。國家對語言文字工作的統籌力度不斷加大,國家語委委員單位由18個增至30個。語言文字法治建設不斷完善,形成以《憲法》為根本依據、涵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教育法》《地名管理條例》《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規定》等80余部法律、法規、規章和單行條例的語言文字法律法規體系。黨政機關、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網絡新媒體、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語言文字應用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建立省級語委語言文字工作報告制度,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各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

      加強語言生活引導。連續舉辦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確定“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普通話誦百年偉業,規范字寫時代新篇”等主題,營造良好氛圍。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機構發展至1700余個。十年來共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6200余萬人次、漢字應用水平測試22萬余人次。研制發布《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等“4+N”類43本語言生活皮書,開展年度“漢語盤點”活動,引導社會語言生活和諧發展。

      提升科研保障和引領能力。成立第三屆科研規劃領導小組,基本建成以課題研究、機構建設、人才培養為重點的語言文字科研工作體系,全面提升科研工作的創新力、服務力、引領力、影響力。聚焦國家發展需求,設立1000余項科研項目。印發實施《國家語委科研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國家語言文字智庫建設規劃》等文件,構建由24家科研機構組成的融中心、基地和智庫為一體的國家語委科研機構集群。

      夯實人才隊伍基礎。建成122個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打造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優秀中青年學者研修班、民族語文應用研究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中青年學者出國研修班、中青年學者協同創新聯盟、優秀中青年學者論壇的“三班一盟一論壇”中青年人才培養框架,開展15個培訓研修班次,培養700余名中青年學者。舉辦18期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培訓考核班,培養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2135名,不斷壯大骨干力量。

      回顧十年來語言文字事業的發展歷程,我們深切體會到,實現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

      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并貫穿語言文字工作全過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關于語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確保語言文字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必須堅持服務大局、服務人民,始終堅持把語言文字事業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把不斷滿足群眾的語言需求作為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必須堅持遵循規律、分類指導,準確把握我國語言國情,妥善處理好各類語言文字關系,構建和諧語言生活。

      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統籌推進,順應時代發展、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要求,與時俱進推進語言文字工作的理念創新、機制創新、實踐創新、科技創新,形成多方合力,掌握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

      成就鼓舞人心,使命催人奮進。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深入實施語言文字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科研規劃,推動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語言教育和語言服務需求,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俞曼悅
來源:教育部

7777777777777777
 
Produced By CMS 網站群內容管理系統 publishdate:2025/11/18 09: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