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動態

四月的柔風,裹挾著玉蘭清香漫過校園,整座學府浸潤在蓬勃春意里。恰是芳菲時節,咨詢臺前涌動求知熱望,海棠花下流淌升學暢想,這場花海與知識交織的春日盛宴,讓萬千學子的升學規劃,同枝頭綻放的山桃花一般舒展明朗。

4月20日上午,我校聯合多區考試中心高招辦舉辦“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校園開放日暨京津冀蒙高招聯合咨詢會”,京內外近百所本科知名高校參加活動,通過院校展位咨詢、高招政策講座、校園深度體驗三大板塊,為考生家庭搭建起權威、便捷的一站式升學指導平臺。

本次活動會由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主辦,大興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順義區、通州區、房山區、昌平區、懷柔區、平谷區、密云區、延慶區等多區高招辦聯合主辦,并得到了北京考試報、中國教育電視臺的媒體支持。
大興區教育考試中心高招辦主任崔雪、石景山區教育考試中心高招辦主任宋維、北京部分城區教育考試中心高招辦主任親臨本次高招咨詢會指導,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校長王萬良,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徐振劍,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永俠,副校長周瑛,校長助理趙飛也來到現場,與考生和家長親切交流。




Part 01
百校齊聚 金榜題名
百校齊聚春風里,暖風催動逐夢人。
萬千星光鋪前路,揚帆起航躍龍門。


本次活動,邀請了陸軍防化學院、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重慶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警察學院、中華女子學院、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建筑大學等近100所高校參加。






















活動現場,人頭攢動,氣氛熱烈。各高校的招生展臺前,考生和家長紛紛駐足咨詢,了解招生政策、招生計劃、專業設置等相關信息,形成了一道多彩多樣的風景線。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傳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國際文化學院、教務處、學生處、招生辦公室選派教學名師以及經驗豐富的老師耐心、細致、專業地解答著每一位考生和家長的疑問,報考困惑在這里得到解答,專業方向在這里得到指引,有問必答,悉心指導,為廣大學子筑夢前行提供專業科學的陪伴。












為方便家長深度了解高招政策,合理填報志愿,當天上午,特邀北京石景山區教育考試中心高招辦主任宋維及北京中心城區教育考試中心高招辦主任為考生及家長帶來權威高招政策解讀和志愿填報輔導。












Part 03
校園開放 深度體驗
作為本次活動的“東道主”,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以高校咨詢會為契機舉辦校園開放日,向社會全方位展示學校的招生政策、培養特色、專業優勢、實習實踐、升學深造、國際交流、就業前景和校園生活等詳盡信息。通過與考生、家長的面對面交流,大學體驗課程。充分展示辦學特色,樹立良好形象,進一步提升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全力提升生源質量。
同時校園的各個教學活動和生活場館均面向所有考生及家長開放參觀,優美的校園環境、一流的教學及生活設施、充滿活力的學生風貌,無不展示了科德學院的辦學成果和特色。許多考生和家長在參觀過程中紛紛表示,對科德學院的教學質量和育人環境給予了高度評價。

茶韻墨香·送祝福

數字造夢·動捕實訓

維度AC建筑景觀工作室

影視導演夢想體驗營

無人機+人工智能趣味體驗課

《光影的世界》-攝影專業特色課程

茶韻墨香·送祝福

創客坊工作室

臺球特色體驗課

羽毛球特色體驗課

乒乓球特色體驗課
Part 04
志愿服務 青春風采
咨詢會現場,身著紅色制服的志愿者隊伍成為一道躍動的風景線。他們如春風化雨般穿行在人群間:有的手持引導牌為家長精準指路,有的在展位前為考生細致解答,有的指引家長入場,有的帶領家長參觀。志愿者隊伍,既是流動的校園名片,更是用熱情與專業架起的彩虹橋,讓這場高校與學子的雙向奔赴更添溫度與亮色。







本次活動吸引北京市及周邊地區近5000名考生及家長預約參觀,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安排數百名工作人員、300余名學生志愿者、保安,對接參會高校,引導考生和家長入場,做好校園及周邊的治安、交通等工作。
學校協調調集20輛班車分別在在首都師范大學、天宮院地鐵站兩個站點接送考生家長近800人。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鮮明特色和較高聲譽的高等學府。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推動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