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動態

2025年7月17日至19日,全國“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創新”專題研修班在北京產教融合實踐基地舉行。本次研修班緊扣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戰略部署,全面落實《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致力于為高校教師打造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學習交流平臺,幫助教師熟練運用智能化工具,重塑教學模式、評價機制與人才培養路徑。在新視域文化產業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劉群偉教授、黃菊老師、楊瑩老師全程參加。

AI 技術驅動教學全流程革新

本次研修的第一階段從“認知—原理—前沿”三個維度幫助教師完成AI素養升級:首先厘清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能力邊界與教育價值,化解“被技術拋下”的焦慮;繼而系統梳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底層原理,并對應呈現課堂、評價、管理等典型應用場景;最后聚焦生成式AI與大語言模型,解析其三大核心架構及國內主流模型(如DeepSeek、文心一言等)的功能特色,為后續教學創新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工具基礎。


研修第二階段以“提示詞工程+場景實戰”為核心,先系統拆解提示詞類型、優化技巧與結構化提問框架,幫助教師擺脫“反復調試卻得不到好答案”的困境;隨后依托 DeepSeek 大模型,現場演練六大高頻場景:職場文案、文檔處理、學術寫作、創意產出、生活助手及“DeepSeek+剪映”一鍵生成微課視頻。通過模板復用、高級提示詞設計和小組共創,參訓教師即學即用,快速掌握在不同教學與生活場景中精準驅動大模型、批量輸出優質內容的能力。
大模型×教學全流程實操訓練



在第二天的沉浸式研修中,課程圍繞“大模型×教學全流程”展開,系統拆解“備課—授課—練習—學情—評價”五大環節的痛點與對策,幫助教師用AI把重復勞動變成創造性工作。
針對教師“備課耗時、資源難找”的痛點,現場演示一條“結構化提示詞”如何驅動大模型10秒生成三維目標、重難點、板書設計、差異化任務單;再調用插件一鍵輸出PPT大綱、配圖及背景音樂。為解決“學生低頭、課堂沉悶”難題,課程手把手帶練三款零代碼互動生成器:單詞小卡片——輸入詞表,30秒生成帶音標、例句、配圖的翻轉卡片,掃碼即玩;短句測試——AI根據課文自動生成情境選擇題,實時統計正確率;單詞消消樂——把生詞融入三消游戲,課堂大屏投屏即可分組競賽。參訓教師現場體驗后反饋:“學生注意力至少多鎖定15分鐘。”




最后環節聚焦“課后批改”場景,教師用可視化拖拽平臺為智能體配置“識別-評判-反饋”三步技能:上傳學生拍照作業→AI自動識別筆跡、判斷正誤→生成個性化點評與錯因分析,30份作文批改時間由2小時壓縮至10分鐘,且評語維度更豐富。一天的沉浸式實戰,讓教師們直觀感受到:大模型不再是高深概念,而是能即刻上手的“超級助教”。當技術把機械重復留給自己,教師就能把更多時間留給學生與創造,這正是AI賦能教育的最大價值。

教育智能體實戰賽績通報
研修壓軸環節“教育智能體實戰工作坊”以小組形式完成從0到1的AI教學助手開發。組委會提供四大主題題庫——智能作業批改、個性化學習規劃、課堂互動游戲生成、學情數據預警——團隊可任選其一并細化二級場景;技術要求須調用大模型API實現“輸入-處理-輸出-反饋”完整閉環。


實踐成果以5分鐘路演呈現,評分沿用“4主題-7維度-100 分”評價框架——教育契合度20%、技術完成度25%、創新亮點15%、成效驗證15%、可遷移性10%、展示表現10%、團隊協作5%。
經現場路演、即時打分、組委會復核,我校黃菊老師小組提交的項目成果《AI智能教案助手:教師的第二大腦》獲得全國“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創新”專題研修班教學成果展示一等獎,劉群偉老師、楊瑩老師獲得三等獎。賽事成果將納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庫,并向全國高校推廣應用。
本次研修班中三位教師的卓越表現,生動展現了我校在智能教育應用領域的前瞻探索與實踐成果。這場研修不僅全面推進我校教學數字化轉型,更是讓人工智能從技術工具躍升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倍增器",讓技術賦能下的課堂煥發出更具溫度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