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動態(tài)

作為科德的“官方團寵”,本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德小熊)這次可算是開了眼界—跟著一群學霸飛越英吉利海峽,在英國當起了“旁聽熊”。本來以為出國就是看看大本鐘、啃啃炸魚薯條,沒想到剛落地就被帶進了課堂,還遇上了一群能把學術(shù)講得比蜂蜜還誘人的大佬,今天就來給大伙兒嘮嘮這段“熊生高光”。 

第一次見John 博士時,本熊正抱著團員姐姐的筆記本打盹,結(jié)果被一陣爽朗的笑聲驚醒。抬頭一看,這位博士戴著圓框眼鏡,手里攥著馬克筆,一開口就把枯燥的理論講成了“偵探故事”。講到興奮處,他還會掏出兜里的薄荷糖分給大家,本熊仗著自己毛茸茸的優(yōu)勢,居然也蹭到了一顆。后來才知道,這可是牛津大學實驗室特供的“清醒糖”,據(jù)說能讓大腦運轉(zhuǎn)得比倫敦地鐵還快!
有次提問環(huán)節(jié),團里的小張哥糾結(jié)了半天,問了個連本熊都覺得“繞脖子”的專業(yè)問題。本熊正擔心空氣會凝固,John 博士卻眼睛一亮,直接搬了把椅子坐在我們中間,從19世紀的工業(yè)革命聊到當代科技發(fā)展,連手勢里都藏著“知識點暴擊”。末了他還拍了拍本熊的腦袋:“這只小熊眼神很專注,下次可以給它安排個專屬座位!”得,這下本熊不僅有糖吃,還成了“課堂特殊嘉賓”。


如果說 John 博士是“學術(shù)段子手”,那 Macfarlane 教授絕對是“行走的百科全書”。第一次聽他講課,本熊直接看呆了——這位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兼歷史學家,居然能一邊講16世紀的英國民俗,一邊掏出手機展示自己在劍橋大學圖書館拍的古籍照片,連書頁上的咖啡漬都能說出背后的故事。
更絕的是,教授還會“因材施教”。知道團里有幾位同學是學歷史的,他特意帶了自己的著作來簽名,扉頁上的祝福語居然是用中文寫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雖然筆畫有點歪歪扭扭,卻讓整個教室都笑成了一團。本熊趁機湊過去“求合影”,教授居然把我抱在懷里,還對著鏡頭比了個“耶”,那一刻,本熊感覺自己比倫敦眼的觀光艙還耀眼!


除了英國本土的學者,我們還遇到了一位“雙料學霸”——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又在劍橋大學拿下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老師。本以為這樣的大佬會很“高冷”,結(jié)果第一次見面,他就跟我們分享了自己在北大讀書時的“糗事”:為了趕論文在圖書館通宵,結(jié)果不小心把咖啡灑在了鍵盤上,最后只能抱著電腦去求助管理員,還被調(diào)侃 ,“中國學生的咖啡濃度比論文還高”。
這位學霸老師不僅學術(shù)厲害,還特別懂“年輕人的梗”。有次講到跨文化交流,他居然用了最近很火的“表情包”舉例,說不同國家的人表達情緒就像不同款式的奶茶—英國人是“不加糖不加冰的紅茶”,中國人是“珍珠滿杯的奶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本熊偷偷觀察,發(fā)現(xiàn)他講課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轉(zhuǎn)筆,遇到大家聽不懂的地方,還會模仿小動物的叫聲來輔助解釋,原來學術(shù)大佬也有這么可愛的一面!


在英國的日子里,本熊跟著劍橋青年領(lǐng)袖訓練營的同學們聽了很多堂課,參與多次學術(shù)交流,不僅見識到了頂尖學者的風采,更感受到了知識的魅力。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寫滿筆記的筆記本、學者們溫暖的笑容,還有課堂上此起彼伏的笑聲,都像甜甜的蜂蜜一樣,成了本熊“熊生”里最珍貴的回憶。